9月23日,登上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领奖台的瞬间,谢良昊大脑短暂空白。等到银牌挂于胸前,他才意识到这就是自己五年来不懈努力换来的成果。
“刚上台时,感觉有点不可思议,但回来仔细想想,也是必然,付出努力了,就会有收获。”谢良昊说。
收获的不止有谢良昊。算上他的这块银牌,安徽代表团在本届大赛上共收获5金2银3铜49优胜,并蝉联“突出贡献奖”,相较于5年前的首届比赛,奖牌数翻番。
这一成绩,是近年来安徽不断推进“技工强省”建设,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所带来的——正如谢良昊所说,“也是必然”。
以赛育人
10块奖牌,每一块都得来不易。尤其是谢良昊所获得的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银牌,更是让安徽代表团在该项目上实现奖牌零的突破。“这意味着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供参考,只能跟着教练一起去摸索。”谢良昊说。
不止没有前人经验。2020年进入安徽新华高级技工学校影视动漫专业学习时,谢良昊连美术基础都没有。
因为是“门外汉”,从原画设计到3D建模,从材质贴图到绑定动画,没有哪一步谢良昊能走得轻松。所以,在校期间,除了吃饭休息,谢良昊时刻都在专注于学习和训练。
正因如此,他才“跑”得飞快。2023年,入学两年多,谢良昊就从省赛选拔中突出重围,站上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并取得第五名的成绩;又经过两年的沉淀与提升,谢良昊凭借过硬实力通过省赛选拔,再次得到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机会……
以赛代练,以赛促学,以赛促训,以赛促建,以赛促评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安徽积极承办了4项国家级一类赛事,高标准举办了2次省级综合性大赛及10次省级行业赛、专项赛,并推动竞赛活动向院校、企业延伸,为青年开辟了技能成才通道。
飞机维修金牌选手孙国泰、增材制造金牌选手程祥、油漆与装饰金牌选手杨兆喜……安徽用“以赛育人”模式,不仅培养出越来越多高端技能人才,也将竞赛现场打造成为社会公众关注技能、了解技能的窗口。
一脉相承
竞赛之外,每一代“徽匠”亦传承有序。
沈飞,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轮精加工技能大师。近五年,他主导了40余项岗位创新成果,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经济效益。
他注重人才培养。10年来,他为企业培训了1000多名数控技能人才,其中近50人晋升为技师、高级技师,成为生产中的骨干。
无独有偶,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特级技师盛保柱也是如此。近30年的职业生涯,让他从普通的技校生,成长为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并先后荣获安徽省技能大奖、“安徽省技术能手”“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”……这段成长历程,让他深切体会到传承的重要性。“在学徒岁月里,为提升自己的技术,我拜访了许多老师傅,在他们的指导下,我才能不断进步。”盛保柱说。
2014年,公司成立了“盛保柱工模具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工友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还完成了“老带新、传帮带”等工作,为公司的人才梯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和沈飞、盛保柱一样,将手中掌握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的“徽匠”还有很多。“电焊拼命三郎”江小山、“人造小太阳”守护者陈建林、“捞纸”大师齐志国……在安徽省新一轮“技工强省”政策的推动下,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在成为企业推动人才建设的有力抓手。
安徽省人社厅定期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成果评鉴,认定技术创新成果奖和人才培养成果奖,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工作室给予认可和奖励,激励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建设国家级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33个,评定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成果100项,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。
双向奔赴
走进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整齐划一的设备“丛林”中,不时有工作人员穿梭其中,调整设备参数、检查产线运转情况。
作为一家重技术型公司,国轩高科的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,也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。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人才储备和企业发展之间是强相互关系。”公司精益制造中心总监王绪彪说。
近年来,随着安徽省大力推进“技工强省”建设,公司的人才结构得以优化。“过去,公司技能人才队伍中存在中级占比高、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‘橄榄型’问题。如今,在政府培训补贴、技能等级认定等政策的支持下,企业能够大力推动员工参加各类等级培训项目。”王绪彪说,仅2024年公司就组织超3000人参加“电池制造工”职业技能等级认定,通过率超70%。随着高技能人才占比稳步提升,队伍结构逐渐健康化。
同时,当地政府通过培训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方式切实减轻了企业的育才负担。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培训项目,可按不同技能等级申请每人数百至数千元的补贴,这让企业更有底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。
创新能力的提升,则是“技工强省”建设带来的又一重红利。“过去的两年里,我们累计获得创新方法国赛奖项6项、省赛74项。‘金种子’计划已立项39个创新项目,部分成果转化后产生经济效益超千万元。这些政策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,也直接赋能于企业降本增效。”王绪彪说。
在“尊重技能、崇尚工匠”的社会氛围下,公司推出技能津贴、项目激励和职业发展双通道,让技能人才留得住、有奔头。目前,国轩高科已实现核心技能人才“零流失”,有力保障了工艺传承和项目运行的连续性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安徽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4万亿、5万亿两个台阶,预计五年增量达到1.4万亿元。一代代“徽匠”,正是驱动安徽省产业升级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。目前,安徽省技工院校达到95所,其中,有8所高水平技师学院、10所优质技工学校,在校生稳定在20万人,高级工班及以上在校生达到6.7万人,年均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。截至2024年底,安徽省技能人才总量达785.8万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259.1万人。
从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玉雕,到匠心独运的徽派建筑,再到今天的“制造强省”建设,背后都有“徽匠”们的身影。
平凡却又不凡。